必威

【本站主页】 

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范教育专业认证 >> 标准解读 >> 正文

关于印发《图解教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2022-09-21 作者: 点击次数:

图解教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127日上午教育部举行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并接连发布两份重要文件一一《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小编已把重点划好,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
指导意见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 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设置助理教授等职务。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将高校教师考 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 出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哪些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看

要健全制度体系,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一般设有教学为主型、教 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 际,设置新的岗位类型。

要完善评价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 首要条件,突出公司产品能力和业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克服唯论文、唯“帽 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要创新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 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 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

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激发人才活力。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 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等,申报高级职 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健全聘期考核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完 善退出机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要落实自主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 法、操作方案等评审文件,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用,同时加强监管,优化服务。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
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师德师风作为教 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 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 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快高校教师 编制岗位管理改革,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师〔2020) 10号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哪些具体内容?跟小编一起看

 将高校用人权,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但不得将毕业院校、出国(境)学习经 历、学习方式和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 学历、唯奖项等弊病。

     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 理方式,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 重,把承担一定量的本(专)科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将教授为 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对 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

     高校教师在履行校内岗位职责、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学校同意,可在校外 兼职从事与本人学科密切相关、并能发挥其专业能力的工作。

     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引育体系、科 学合理使用人才、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等措施。

     《指导意见》强调,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 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讖调4方面内容

1、把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首要任务,突出个抓手

强化高校教师“四史”教育推进常态化师德培育涵养

落实师德第一标准
严肃师德问题查处
完善教师思政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2、4项改革

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

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
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

3、把细化落实教师评价改 革作为关键路径,明确4项举措

以破“五唯”为导向

破除论文“SCI至上”

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4、提升高校教师 教书育人能力作 为基本要求,强化3项保障

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

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

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



以下为两份《指导意见》全文: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2010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 委、教育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人事部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教师(以下简称高校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新时代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 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 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 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现就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遵循高校教师 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分类分层, 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高校教师活力、动力,建设 —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 持。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以德为先,教书育人。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提升师德师 风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突出教书育人实绩,培养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把握高校教师成长的规律和工作特点,完善评价标 准,创新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公正评价,让教师更具有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励教师人人 尽展其才。

3.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围绕高校教师职称评审重点难点及突出问题,有针对 性地提出改革举措,增强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效性。

4. 坚持分类实施,自主评价。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及教师特点,采用业绩 水平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高校自主实施分类分层评价,政府依 法宏观管理。

二、主要内容

深入贯彻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高校职称评 审自主权,围绕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 心,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评价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高校教师职称制 度。

(一)健全制度体系

1. 创新岗位类型。保持高校教师现有岗位类型总体不变,一般设有教学为主型、教 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适应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需要,高校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设 置新的岗位类型。

2. 健全层级设置。高校教师职称一般设置初级、中级、高级,其中高级分设副高级 和正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名称一般依次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 授。有条件的高校可探索实行教师职务聘任改革,设置助理教授等职务。

(二)完善评价标准

1. 严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好思想 政治关,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完善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办 法,健全评价标准、体系及考核方案,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 突出公司产品能力和业绩。高校应把认真履行公司产品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 要求。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严格教学工作量,强化教学 考核要求,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评审中的比重。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注重对履责 绩效、创新成果、人才培养实际贡献的评价。

3. 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规范学术论文指标 的使用,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 (科学 引文索引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 据。核心是评价研究本身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高校结合实际建立各学科高水平期刊 目录和高水平学术会议目录。对国内和国外的期刊、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报告要 同等对待,鼓励更多成果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期刊和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不得简 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出国(出境)学习经历作为限制 性条件。不得将人才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职称申报材料不得设置填写人才 称号栏目,取消入选人才计划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做法。

4.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结合学科特点,探索项目报告、技术报告、学术会议报 告、教学成果、著作、论文、标准规范、创作作品等多种成果形式,将高水平成果作为 代表性成果。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 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注重质量评价,防止简单量化、重数量轻 质量,建立并实施有利于教师潜心教学、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三)创新评价机制

1. 分类分层评价。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 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岗位类型,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等不同学科 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通用专业、特殊专业等不同专业门类,建 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职业院校要强化技术技能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

2. 创新评价方式。鼓励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 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探索引入 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给内、外部评审专家预留充足时间进行评鉴,引导评审专家 负责任地提供客观公正的专业评议意见,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注 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考察团队合作及社会效益,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 的实际贡献。探索国防科技、公共安全等特殊领域人才评价办法。

3. 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注重工作实绩, 其工作成果不简单以发表论文、获得奖项等进行比较评价。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 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以及招 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等,在严把质量和程序的前提下,可制定较为灵活 的评价标准,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4. 完善信用和惩戒机制。建立申报教师、评审专家及相关人员诚信承诺和诚信信息 共享机制。申报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的,按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处 理。因弄虚作假、学术不端等通过评审聘任的教师,撤销其评审聘任结果。引导建立学 术共同体自律文化,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利益冲突回避、履职尽责评价、动 态调整、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对违反评审纪律的评审专家、党政 领导和其他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5. 健全聘期考核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日常考 核相互结合,并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岗 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完善退出机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四)落实自主评审

1.下放职称评审权。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自主组织评审、按岗聘 用,主体责任由高校承担。高校要加强对院系的指导和监管,院系要将符合条件的教师 向上一级评审组织推荐。条件不具备、尚不能独立组织评审的高等学校,可采取联合评 审、委托评审的方式。高校自主制定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等评审文件,按相关 规定进行备案。职称评审办法应包括教师评价标准、评审程序、评审委员会人员构成规 则、议事规则、回避制度等内容。高校制定的教师评价标准不低于国家规定的基本标 准,可结合实际明确破格条件。高校聘用研究人员等到教师岗位的,可结合实际制定职 称评价具体办法。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特殊高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教师,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可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2. 加强监管服务。按照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办法,加强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 的监管,开展业务指导,搭建平台,优化服务,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提供支持。定期按 —定比例开展抽查,根据抽查情况、群众反映或舆情反映较强烈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 行专项巡查,并将抽查、巡查情况通报公开。对因评审工作把关不严、程序不规范,造 成投诉较多、争议较大的高校,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无明显改善或逾期不予整改的高 校,暂停其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并进行责任追究。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 设,探索推广在线申报和评审,简化申报信息和材料报送等相关手续。

(五) 优化思想政治工作评审

1. 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审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审纳入单列计 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体系,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建立符合思想政治 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评价标准,注重考察教学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将在 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等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成果评价范围。

2.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将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把 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青年教师, 须有至少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员工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参加孔子学院及国 际组织援外交流等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

(六) 实行评聘结合

1. 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设置岗位,结合岗位空缺情况开展教师职称评审,并 将通过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岗位,实现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效衔接。

2. 对此次改革前本高校评审通过、已经取得高校教师职称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 人员,有关地方和高校要结合实际研究具体办法,妥善做好这部分人员择优聘用等相关 工作。

三、组织实施

(-)加强领导,优化服务。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队 伍建设,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各 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意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 分发挥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各 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优化服务,为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创造良好条 件。

(二) 严格程序,确保公正。各高校要按照职称制度改革要求,认真做好职称工作, 确保标准公开、程序公平、结果公正。要建立健全职称工作机制,明确岗位任职条件, 规范竞聘程序,严格公示制度,健全申诉机制,畅通意见渠道,强化自我监督,主动接 受外部监督。

(三) 科学谋划,稳妥推进。各地区、各高校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 系,把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高等教育 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本意见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其他高等学校可参照执行。

附件: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价基本标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20201231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师〔2020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厅(局)、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 局、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 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共 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 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 准确把握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时代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聚焦高校内涵式发展,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 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 成长发展规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坚强的团队保障。

2. 目标任务。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高校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更加健全,管理评价制 度更加科学,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高校 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创新能力得到显 著提升,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 高校教师队伍。

二、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

3.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 当好"四个引路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 化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增强高公司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发挥基层 党组织和党员教师作用。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完 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高公司党委教师工作部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统筹作用。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 育德育人能力。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建设,配齐建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4. 培育弘扬高尚师德。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将各类师德规范纳入新教师岗前 培训和在职教师全员培训必修内容。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 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强化高校教师"四史”教 育,规范学时要求,在一定周期内做到全员全覆盖。建好师德基地,构建师德教育课程 体系。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健全教师荣誉制度,高校可举办教师入职、荣休仪式,设立 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奖励,激励教师潜心育人。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出资奖励教师。支 持地方和高校建立优秀教师库,挖掘典型,强化宣传感召。持续推出主题鲜明、展现教 师时代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

5. 强化师德考评落实。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 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师德考核,注重 运用师德考核结果。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须接受师德师风专题培训,达到一定学时、考 核合格方可取得高等学校教团队格并上岗任教。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将师德师风建设情 况作为高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 则》,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师德失范问题。建立健全师德违规通报曝光机制,起到警示震 慑作用。依托政法机关建立的全国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库等,建立教育行业从业限制制 度。

三、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6. 健全高校教师发展制度。高校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 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积极应对新科 技对人才培养的挑战,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鼓励支持高校教师进行 国内外访学研修,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实施高校青年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高职教 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探索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将培训学分纳入教师考核内容。

7. 夯实高校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统筹教师研修、职业发展咨询、公司产品指 导、学术发展、学习资源服务等职责,建实建强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健全教师发展组 织体系。高校要加强教师发展工作和人员专业化建设,加大教师发展的人员、资金、场 地等资源投入,推动建设各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

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高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提升教师实践能 力和创新能力。发挥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完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8. 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充分落实高校用人自主权,政府各有关部门不统一组织 高校人员聘用考试,简化进人程序。高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办学实际需要,自主制定 教师聘用条件,自主公开招聘教师。不得将毕业院校、出国(境)学习经历、学习方式 和论文、专利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严把高校教师选拔聘用入口关,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 务能力双重考察落到实处。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与高校教团队格相衔接的制度。拓宽选 人用人渠道,加大从国内外行业企业、专业组织等吸引优秀人才力度。按要求配齐配优 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社会实践经历作为 聘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条件。研究出台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规范外籍教 师管理。

9. 加快高校教师编制岗位管理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高校依法采 取多元化聘用方式自主灵活用人,统筹用好编制资源,优先保障教学科研需求,向重点 学科、特色学科和重要管理岗位倾斜。合理设置教职员岗位结构比例,加强职员队伍建 设。深入推进岗位聘用改革,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进一步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等管 理方式,落实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10. 强化高校教师公司产品管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 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强化教学业绩 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把承担一定量的 本(专)科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将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 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 考核不合格处理。

11. 推进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出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 职称评审权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评审、按岗聘任。完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根 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分类设置评价指标,确定评审办法。不把出国(境)学习 经历、专利数量和对论文的索引、收录、引用等指标要求作为限制性条件。完善同行专 家评价机制,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对承担国防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教师,探索 引入贡献评价机制。完善职称评审程序,持续做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

12. 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突出质量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 价教师,坚决扭转轻教学、轻育人等倾向,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 奖项等弊病。规范高等学校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使用避免SCISSCIA&HCICSSCI等引文数据使用中的绝对化,坚决摒弃"以刊评文”,破除论文“SCI至上”。 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探索长周期评价。注重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建立考核 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 机制,优化、调整制约和影响教师考核评价政策落实的评价指标。

13. 建立健全教师兼职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高校教师在履行校内岗位职责、不影 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学校同意,可在校外兼职从事与本人学科密切相关、并能发挥 其专业能力的工作。地方和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兼职管理制度,规范教师合理兼职,坚 决惩治教师兼职乱象。鼓励高校聘请校外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管理 办法,规范遴选聘用程序,明确兼职教师的标准、责任、权利和工作要求,确保兼职教 师具有较高的师德素养、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

五、切实保障高校教师待遇,吸引稳定一流人才从教

14. 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扩大高 校工资分配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薪酬制度。探索建立高校薪酬水平调查比 较制度,健全完善高校工资水平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在保障基本工资水平正常调整的 基础上,合理确定高校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并向高层次人才密集、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较 重的高校加大倾斜力度。高校教师依法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计入当年本单 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总量限制,不纳入总量基数。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收入分配激 励、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等政策规定。鼓励高校设立由第三方出资的讲席教授岗位。

15. 完善高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落实高校内部分配自主权,高校要结合实际 健全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向扎根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 向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向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国防科技等领 域的教师倾斜。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承担命题监考任务,指导员工毕业设 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员工社团、竞赛展演等情况计入工作量。激励优秀教 师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将相关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不将论文数、专利数、 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直接挂钩,切实发挥收入分配 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六、 优化完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16. 优化人才引育体系。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导向,加强人才体系顶层设计,发挥好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规范人才引进,严把政治关、师德关,做到

"凡引必审”。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高端智库建设,汇聚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 学名师。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鼓励高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人才流动协商沟通机 制,发挥高校人才工作联盟作用。坚决杜绝违规引进人才,未经人才计划主管部门同 意,在支持周期内离开相关单位和岗位的,取消人才称号及相应支持。

17. 科学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好人才战略资源作用,坚持正确的人才使用导 向,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推动各类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荣誉、回归学 术的本质,避免同类人才计划重复支持,以岗择人、按岗定酬,不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 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的学术环境,为人才开展研究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和试错空间。严格人才聘后管理,强 化对合同履行和作用发挥情况的考核。加强对人才的关怀和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 活中的实际困难。

七、 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培育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

18. 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支持。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 为补充团队的重要来源。建立青年教师多元补充机制,大力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优 秀青年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 学。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根据学科特点确定青年教师评价考 核周期,鼓励大胆创新、持续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 辅导员、班主任等员工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参加孔子学院及国际组织援外交流等 工作经历。

19. 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地方和高校要加强统筹协调,对符合公租房保障条件 的,按政策规定予以保障,同时,通过发展租赁住房、盘活挖掘校内存量资源、发放补 助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困难。鼓励采取多种办法提高青年教师待遇, 确保青年教师将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鼓励高校与社会力量、政府合作举办幼儿园和中 小学,解决青年教师子女入托入学问题。重视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关心关爱青年教师。

八、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20. 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高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强化 学校主体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教师工作、组织、宣传、人事、教务、 科研等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制度,定期听取教 师意见和建议。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保障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 督权。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依法保障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法律地 位和同等权利。强化督导考核,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 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优秀教 师和工作典型宣传,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营造关心支持教师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 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201224



 上一条:关于印发《28问!教育部详答中小员工“五项管理”》
 下一条: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公司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邮政编码:250022       学院邮箱:zh@ujn.edu.cn      联系电话:0531-82769233

版权所有©必威·betway(西汉姆联)官方网站     鲁ICP备09051414号